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刘晓军在为该案撰写的评析中指出:本案商标权人的追认不足以弥补违法的评审程序,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在房产税征收初期,各级监管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可以省市为单位建立账户档案,同省市可联网查到。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不得改变居民住宅的性质,即不得改为商业使用房。
宪法是各种法律精神和价值的基本综合体。[⑧] 王利明教授认为,《物权法》第149条包含了自动续期的条件。[⑥]但如果住宅建设用地到期后政府不准予续期,也不符合人权保障的基本精神,不能续期的后果是国家无偿取得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侧重于保护土地所有人的利益,与世界各国及我国其他法律制度(如买卖不破租赁) 中注重于保护用益物权人的做法背道而驰。宪法视野涵盖了人权、平等、秩序等不同价值,以社会权利、财产权为代表的宪法人权保障需要更实际的践行。住宅用地到期后,应考虑如何保障人权,并非一味地采取有偿使用措施。
但是,必须满足免征收的前提条件。[⑤] 关于此一问题的看法,有学者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也从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和立法过程的角度得出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应自动免费续期的结论。然而,法治入宪仍是立宪史与法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它至少将对宪法的价值、宪制结构以及法治的思想文化及其实践等等产生重大影响,如指明一个国家法治化的方向,表达一个国家实行法治的承诺,甚至通过宪法法院的宪法诉讼活动而使其法治规范具有实在的法律效力。
[7]中国的一些法学家对此已有论述,如李步云指出:依法治国广义上包括法治国家这个概念。据此,对法治入宪的判断似乎就容易得多了。姜士林,等.世界宪法全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 [6]所有各国宪法的英文本,主要出自Constitute constituteproject.org.(texts collected in Oxfords Constitutions of the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如果将这30年以196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15年)的话,那么,在1946至1960年的15年中,法治入宪的有12部宪法
由此展开的影响至今仍在延伸。他还说:这种习见的说法非常古老。
为了展开这一讨论和考察,本文首先提出一个操作性的法治定义:法治是具有至上权威的法律的统治或治理。文章来源:《现代法学》2016年第4期 进入专题: 法治入宪 三波浪潮 。在这一前提之下,对这个分析框架的运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无论是其内部因素,还是其外部因素,都不是单一地而是综合性地发挥其作用。35美洲国家法治入宪的有24个国家,约占68%。
如从人口规模上看,在法治入宪的国家中,超过一亿人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巴西、孟加拉国和俄罗斯。因此,在亚洲、前苏联、东欧、拉丁美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中东地区的许多国家,都在从事广泛的法治改革。因此,法治是否入宪,并非判断一国是否实行法治或者是否可以称之为法治国家的一个必要标准,更不可能是其必备的基本条件。正如美国法学家德沃金指出:法治是一种古老的价值,但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价值。
进一步需要追问的问题在于,为何各国都确认法治不可或缺?又为何会形成法治化运动?限于篇幅,本文对其各种原因和条件(以下统称为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展开全面分析,因而这里拟建立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另一方面,若一国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失败了,或者遭遇严重的挫伤,则又容易简单地归咎于外部力量,而忽视对其内部复杂的社会政治以及法律等因素进行真切的探讨,以及对其转型与改革的战略、路径和策略进行合理的评估。
在这个起点之前,只出现了极个别的法治入宪。另一方面,第二波新增加的20部宪法确立了法治,包括亚洲3部、非洲3部、欧洲3部、美洲10部以及大洋洲1部[19]。
其二,规定国家服从法律以及依法治国,亦可认为属于法治入宪。在这个意义上,规范和法律应‘拥有主权。作为法治入宪样板,葡萄牙和西班牙对拉丁美洲国家的法治入宪起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按照宪法和法律治理(govern in accordance Constitution and the law)等等。一方面,在第一波中已经完成法治入宪的宪法,在第二波中继续生效的有27部。不过,颇有意味的是,在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的现行宪法英文本(仅依据Constitute constituteproject.org)中,并未见有rule by law这一译法。
这一年,可以视为近70年来全球性法治入宪浪潮的起点。在此意义上,各国法治入宪最直接的前提,乃是这些国家对法治的认同、接纳以及视法治为国家发展与治理的基本目标。
其起点始于1976年葡萄牙制宪会议通过的《葡萄牙共和国宪法》(恰好于同年4月25日生效)。或者说法治意味着法律在一切权威之上,因此法治就是依法治理[8]。
尤其是统治者必须根据法律行使权力,法律是最高的权威,统治者也在法律支配之下。总而言之,当今世界,至少在各国的宪法文本以及宪法规范上,法治获得了多数国家的认同。
简言之,法治是现代国家形态、政治体制构造的一个关键部分,而非对一种基本国策与治国方略的宣告。虽然马萨诸塞州的这句话不免有些夸张,但它的确道出了一个重要的分野:一个国家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如何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否则就会失去控制。薛波.元照英美法词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在地域上,法治入宪的38部宪法,出自30个国家,其中有8个亚洲国家、9个欧洲国家、4个非洲国家、7个美洲国家和2个大洋洲国家。
无论是从传统民族、国家转向现代民族国家,还是独立国家(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国家)和新生或重建国家(原有国家解体后新建立的国家,如前苏联与前南斯拉夫地区各国),如何解决国家性、国家统一以及国家制度体系的问题,必然包括其现代制度的建立、现代治理的发展及其与法治或法治国家的相关性。尤其是亚洲、非洲和欧洲,在这25年间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制宪与修宪活动,法治入宪更是成为多数国家的抉择:亚洲确认法治的31部现行宪法中的26部(除阿联酋、文莱、孟加拉国、土耳其和菲律宾的现行宪法外)、非洲确认法治的48部现行宪法中的45部(除赤道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和利比里亚的现行宪法外)、欧洲确认法治的31部现行宪法中的27部(除德国、摩纳哥、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现行宪法),都是在1990至2014年期间制定或修正的。
我们看到,《葡萄牙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宣布:要保障民主法治在国家中的最高地位,其第2条(民主法治国家)规定:葡萄牙共和国是一个民主国家,以法治、人民主权、民主表达和组织多元化为基础,尊重并保障基本权利与自由的有效行使,确保权力的分立与制衡,致力于建设经济、社会和文化民主,以及深化参与式民主。而《芬兰共和国宪法(1919年宪法法案)》第92条标题(名称)所称法治,官员责任[Rule of Law, Liability of Officers],出自其后的英文本,而所有中译本中都未见该标题。
而根据上文所述的判断标准以及笔者所查找到的各国宪法文本,大致可以确定,在1946—1976年(3月)期间,法治入宪的共有38部宪法,其中,法制(legality)入宪的有14部二战后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17]。根据分析性的立场,法治入宪的判断应当以各国的宪法文本为准。
其四,法制是否可称为法治,则争议较大。他还引证1990年第6版的《布莱克法律辞典》,该书在解释法治时说:法治有时称为法律最高。其三,宪法规定法律至上、法律最高(primacy of law、supremacy of the law),同样可以认为是法治入宪。由此可见,英译本将法律主权译为rule of law,也有其道理。
10万人以下的袖珍国家有图瓦卢、摩纳哥、多米尼克、塞舌尔和安道尔。此外,参考:朱福惠.世界各国宪法文本汇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2013.下文所引一些国家的宪法规定,即出自《世界各国宪法》,不再一一详注。
而对有些国家来讲,外部压力可能是关键性的。毫无疑问,这展现出来的正是一个长达70年的全球性的法治入宪浪潮。
但它也不是什么偶然,因为逐渐有如此多的国家将法治入宪了。故而,若一个国家的宪法文本标明法律至上,即视为法治入宪。
台北/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朱怡玟。 [阅读]
柯文哲重申,中文翻成英文在台灣看沒有問題,拿到外國看有問題,強調「以後要找母語是英文的人來審查」 [阅读]
民主黨眾議員巴帕斯(Chris Pappas)以及共和黨眾議員班克斯(Jim Banks),28日共同提出眾院版「透過實力促進台灣和平法案」,這項法案希望修改「台灣關係法」的限制,授權行政部門提供「有 [阅读]
5種人喝綠豆湯 需特別注意綠豆湯是夏天一道受歡迎的涼爽飲品,對許多人來說是解暑的良方。 [阅读]
教育處表示,近年來因應通貨通膨及物價上漲,導致新學期學生午餐單價調漲後,在採購程序上多數學校已達巨額採購門檻,等標期相對增加,承辦學校均在公平、公開及透明原則評選出誠信及履約能力良好的供應商,提供衛生 [阅读]
至於他為何突然失控亂砍人,警方還要再調查釐清。 [阅读]
8強賽迎戰伊朗選手阿薩塞(Kosar Asaseh),羅嘉翎一分未失,同樣直落二晉級4強。 [阅读]
延燒各界的#Metoo浪潮席捲台灣,加速政府修法腳步。 [阅读]